跨出一小步 更近目標一些
從總量管制 轉為監控資源
施政接地氣 拚市民有感
左右開弓 爸爸是全能醫師
轉眼與無限感恩
愛,在黑暗中發光
在旅行上 我們都自由了
旅遊即刻行動 何必等到退休
4主張,預約你的美好旅行
客製化迷你團正夯
旅遊攝影 同好揪團各顯神通
打擊安全痛點 建構醫院及診所網絡關係資料庫
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
骨質疏鬆症 活得越久流失越多
精準醫療 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 與時俱進
空氣污染 連胎兒都會受害
悍將漸老去 抗議力道顯微弱
週日看診 能成為病人的祝福
壯大靠合作 診所聯合作戰
醫療藝術 人文暖語
彰化山海遊 葡萄.酒香.蚵仔鮮
高齡抗癌成功歸功於手術、放療和細胞免疫三合一療法
勇者無懼 英雄誕生―齊格飛
帶子狼
 
精準醫療  個人化腸道微菌檢驗

文 / 張延亘 永安診所
曾景鴻 微菌方舟生物科技總經理


人體內除了人類細胞外,還同時共生著許多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這些人體微生物總稱為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包含了病毒、細菌、古菌與真菌;由於細菌的佔比最高,且參與許多人體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因此目前相關研究皆以細菌為主。

腸道菌  複雜且變動性極高

人體內的細菌(簡稱人體微菌)據估計有40兆個細胞,約為人體細胞的1.3倍之多,總重量約2公斤;人體微菌有70%居住在消化系統中,主要原因是腸道的無氧環境與充足養分十分適合生長,這些消化系統中的細菌統稱為腸道菌。腸道菌群落(gut microbial community)是人體內最複雜且變動性極高的生態系,通常由30~40屬、800~1000種細菌組成,其中兩大菌群為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與厚壁菌門(Firmicutes),合計最高可佔90%,其餘菌群包含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梭桿菌門(Fusobacteria)、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及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等,依不同比例組成。

腸道菌失衡  就會引起疾病

人類腸道菌可執行許多重要功能,例如幫助消化、代謝營養素(例如維他命、糖類、脂肪、胺基酸等)、分解外來毒素、抵禦壞菌定殖、促進免疫系統成熟等。近年來研究發現,不同疾病患者都有著與健康者不同的腸道菌組成,證明腸道菌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的組成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相互拮抗,透過穩定的代謝功能與拮抗致病菌生長,維持人體健康;然而,當腸道菌在菌群種類、組成比例等方面產生劇烈改變,破壞原本的平衡狀態,就會引起疾病。舉例來說,與健康者相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具有較多的放線菌門與變形菌門;肝硬化患者的範永氏球菌屬(Veillonella)、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梭菌屬(Clostridium)與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數量明顯增多,真細菌屬(Eubacterium)與另枝菌屬(Alistipes)則明顯減少。

在致病機制的理論上,目前普遍認為有害的環境因子(例如長時間不均衡的飲食、不正常的生活型態等)容易造成腸道障蔽(gut barrier)效果變差,導致腸漏(leaky gut),讓腸道內的致病菌(壞菌)與其代謝物(metabolites)有機會進入血液循環,引起慢性發炎(chronicinflammation)。慢性發炎已經被懷疑是許多代謝症候群(metabolicsyndromes)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甚至是與神經相關的多發性硬化症等,都被懷疑與慢性發炎有關。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所有疾病源皆自於腸道(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近幾年來人類對於腸道菌所累積的知識,正好替此一說法建立了更完整的理論基礎,也呼應了腸道菌對於你我健康的重要角色。

透過次世代定序  個人化腸道菌相檢驗

腸道菌組成(簡稱菌相)分析原本是非常複雜的工作,但隨著檢測技術的進展,透過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能夠快速地進行檢測,除了不需培養外,能夠有效偵測未知與弱勢菌群都是NGS的專屬優勢,加上成本逐漸符合市場需求,更穩固了NGS在菌相檢測上的技術優勢。腸道菌檢體DNA透過NGS定序後所得到的菌相組成,主要可進行兩種分析,第一種是菌相組成特徵分析,第二種是疾病風險評估。

菌相組成特徵分析  包括五個項目

菌相組成特徵分析即針對當下採樣的檢體進行特徵描述,透過觀察到的菌群比例與族群資料比較,就能以對照的方式進行特徵描述。菌相特徵目前常見的分析項目包括腸道菌相、腸道菌相多樣性、腸道菌相健康分數、腸道菌相年齡以及腸型,以下說明。

 
  1. 腸道菌相:針對人類腸道常見的主要菌群(Bacteroidetes、Firmicutes、Proteobacteria、Fusobacteria、Verrucomicrobia與Actinobacteria)進行統計(圖一),並與健康族群比對以辨識與族群的差異。
  2. 腸道菌相多樣性:表示腸道中是否有多樣且菌量均勻分佈的腸道菌;高多樣性的腸道菌相代表菌種種類多且均勻,宿主在各種生理、代謝功能上都有足夠代謝能力與高緩衝力;反之,低多樣性的腸道菌相代表少數菌群主導了腸道菌相,在許多代謝功能上可能有所缺乏,面對惡劣環境挑戰的緩衝力也較低落,宿主抵抗力也較差。可以依照資料落點位置來理解宿主與族群的差異(圖二)。
  3. 腸道菌相健康分數:根據文獻可將腸道菌依照數量與疾病的相關程度分成正相關、無關與負相關三類,利用失衡指標計算落點,即可評估腸道菌相健康分數,分數越高代表與疾病相關的腸道菌越少、也越健康,分數越低則越不健康(圖三)。
  4. 腸道菌相年齡:透過菌相組成與資料庫比對,使用統計方法針對觀察到的腸道菌相進行年齡預測,同時將腸道菌相的年齡落點與族群相比,以對照腸道菌相的年輕程度(圖四)。
  5. 腸型:將觀察的腸道菌相與資料庫進行比對與投影,找出落點與最近的分類,即可得知檢體的腸型(圖五)。目前人類腸型有三類,擬桿菌型(Bacteroides)、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與厚壁菌型(Firmicutes)。

疾病風險評估  精準醫療的基礎

腸道菌相組成與疾病發生有顯著關聯性,不同疾病患者的腸道菌相與健康者都有差異。因此,腸道菌相檢測可檢視當前菌相是否充斥著與疾病相關的腸道微菌,若是,則宿主的生理狀態可能會趨近於疾病狀態。透過與族群資料庫比對,可以得知各種疾病相關細菌的相對含量,若這些疾病相關微菌異常豐富,則會建議檢測者需要注意該疾病相關的生理狀況。目前已知與腸道微菌相關的疾病包含肥胖症、大腸激躁症、過敏、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

最後,針對最常見的問題:「哪些菌是好菌?比例要如何?」做說明。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是許多腸道菌的最終代謝產物,主要包含乙酸、丙酸、丁酸,都是人體許多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其中又以丁酸對腸道健康最為重要,它不但能夠促進腸道黏液蛋白(mucin)合成,增加腸道屏蔽,更能保護腸道免於發炎,減少腸漏。研究發現,產丁酸菌(butyrate-producing bacteria)能將乳酸代謝為丁酸,包含厚壁菌門底下的Anaerostipes、Flavonifractor、 Faecalibacterium、Pseudobutyrivibrio、Roseburia及Subdoligranulum。然而擬桿菌門底下的Bacteroides與Alistipes除了可以分解全麥與脂質,也會爭搶乳酸進行代謝產生乙、丙酸,若過量則會造成腸道不適甚至發炎。因此,若產丁酸菌能多於Bacteroides、Alistipes,則能讓腸道健康保持穩定。

腸道微菌的相關研究已透過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技術如火如荼地研究中。目前我們對於腸道菌的了解仍然是冰山一角,對於人體內不同種類的腸道微菌究竟發揮著什麼作用、細菌間的結抗機制、好壞菌的比例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宿主食性與腸道微菌的交互作用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才能回答。腸道微菌的研究已經進入個人化的時代,人類的個體差異已經是腸道微菌的研究趨勢,這將會是實踐個人精準醫療不可或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