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政策 可能害了下一代醫師
2019 T.C.M.A社團法人臺中市醫師公會 醫療奉獻獎
醫心奉獻 守護台灣
醫療奉獻獎得獎感言
觀察日本專門委員制度
遠距醫療發展 醫師法似未完備
醫療費用、醫療廣告不得逾法
從白袍醫師到立法委員
2020 願景‧院景
智慧醫院 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創新卓越 發展高科技生醫園區
仁愛醫院 泉生醫療大樓落成
璀璨一甲子 邁向國際級醫學中心
長照躍升 點亮公醫招牌
快速戰艇 身手靈敏引進新醫療
最貼近社區 串聯澄清醫療體系
有愛又當責 研發難症治癒
病人共照 我們就在同一條街上
基層醫師優先 分級醫療關鍵年
健康,從早餐開始
醫師早餐 簡單中不簡單
天下武功 有招式就有破綻 專業醫師&散戶應有的投資觀念
分級醫療 看看日本怎麼做
青光眼 隅角閉鎖型急性發作
「慈濟人醫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年味
三隻老鷹和百蟲 齊白石帶到臺中
沖繩縣姊妹會交流 從平成到令和
沖繩三日遊 看見琉球古王國
2019聽見台灣 忘年音樂會
 
錯誤的政策 可能害了下一代醫師

文 / 陳文侯 臺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
 
 2019年12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北部某國立大學今年(2020)起將申設醫學系,招收赴偏鄉服務的公費生,並培育研究型醫學生。前一個月即2019年11月7日民報報導,南部某國立大學也向教育部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早些時候,2019年8月13日中時電子報報導,中部某國立大學向教育部二度申設醫學系遭緩議。綜觀這三所大學申設醫學系的背景與目的,三所皆為該區域頂尖的國立大學,皆以改善醫療人力不足及發展先進醫療為目的。此與醫界關係密切,醫界應嚴肅加以探討。
 
偏鄉醫療需求  公費生不斷增招
 
 2019年12月18日我參加了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第9期第1次「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督導委員會議」,會中討論偏遠地區之醫療服務,其中延攬專科醫師駐診是最大的難題,即使只是兼任看診,仍常招不到醫師。如果新設醫學系增加醫師數量,是否能解決此問題?
 
 回顧歷史,40多年前為了偏鄉的醫療需求,國家新設立了一所醫學院(現已改制為大學),每年培育上百名優秀醫師,目的是派往偏鄉服務,其首屆畢業生至今尚未達退休年齡。26年前,某私人團體有鑑於偏鄉仍缺乏醫師,且全國各區域之醫師分布不均,乃向全國民眾募款設立醫學院(現也改制為大學)。遠從1975年開始,國家即提供公費招募公費醫學生。後來廣設公費醫學系,不限公立學校,等於一個學校有兩個醫學系,一個是自費,一個是公費,於2009年停招。但自2016年起,又每年招收100名公費生,外加於每年1300名醫學生。
 
感覺像廉價勞工  公費生不願留偏鄉  
 
 自51年前即1969年開始,政府即有「臺灣省山地暨離島地區醫護人員養成計畫」、「臺灣省地方醫護人員養成計畫」、「臺灣省地方醫護人員養成第三期十年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地方醫事人員養成第一期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第二期」、「行政院衛生署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第三期」、「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第4期」等,培植在地的優秀人才學醫然後回鄉服務。根據統計,此計畫在1969年~2016年期間,共招收醫學生511人。綜合以上所有的管道,51年來以服務偏鄉民眾為理由,總共招收至少6000名醫學生,其中已畢業而在執業的醫師至少有5000名,不可謂不多!
 
 為何偏鄉持續缺乏醫師?看起來不斷增加醫學生名額並無法解決此問題。參考某些公費生的言論,公費生不願意留在偏鄉的原因,除了個人因素之外,政府在專科醫師訓練及待遇方面讓公費生很失望,讓他們感覺自己像廉價勞工。因此能違約賠錢的就賠錢,不能違約的人,只要服務期滿就火速離開,造成偏鄉永遠醫師不足。某偏鄉原住民衛生所主任告訴我,他畢業後被派往非其族群的部落,他不會當地語言,覺得政府單位毫不用心而且非常荒謬!
 
每年招收1700人  台灣醫師很快飽和  
 
 增加醫學生名額不僅不能解決偏鄉醫師不足的問題,還會製造更多問題。前年(2018)臺灣總出生人數是18萬1千人,去年(2019)1月至11月總出生人數是16萬人。而每年招收的醫學生人數為一般生1300人+公費生100人+僑生,共約1600人。每年另有百人以上自國外醫學院畢業回國,故總數超過1700人。長此以往,我國每萬人口醫師數將朝100邁進,這是非常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我剛畢業時,每萬人口醫師數約為7,現在大概是20。我無法想像到達100時是什麼狀況,但以歐洲某些國家來說,由於每萬人口醫師數達40,聽說部分醫師須開計程車以貼補家用。臺灣的計程車司機數量已飽和,而且車輛正快速AI化,即正在積極研發無人駕駛汽車,數年之後恐怕想開計程車也無機會。再加上我國的健保給付比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醫療費用低很多,事態必然更嚴重!
 
增設醫學系  無法解決偏鄉缺醫問題
 
 大家都會說,教育是百年大計。當今培育醫師的醫療政策,或許不能顧及百年後的環境,但眼光能看到50年以後吧?如亦不能,估計30年後的環境應該是必要的,更不能只看眼前。增設醫學系既解決不了偏鄉缺醫師的問題,又必造成將來醫師人力過剩,實看不出有何設立的理由。過去廣設大學讓人人可以讀大學的政策,已被證明是錯的,其他如流浪教師、流浪碩博士都是社會的最痛。醫師的養成需要耗用許多國家社會的資源,我認為採取菁英制度是最適當的方式。
 
因應未來  應培育高端醫學研發人才
 
 至於若要培育研究型醫學生,設立高端醫學研究所才是正途。我國在偏鄉以外不缺臨床醫師,缺乏的是研發人才,例如研發細胞治療、精密醫療與檢驗器材、專利藥物等。有些醫學系畢業生對這些領域有興趣,長久以來,在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得獎的學生許多進入醫學系就讀,這都是高端醫學研究所招收的對象。南部某國立大學申設精準醫學研究所與生技醫藥研究所,即將開始招生,我們應給予肯定並期許他們能蓬勃發展,如此方為國家、社會、民眾與醫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