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醫家人
理事長的話
賀! 臺中市醫師公會理監事改選
【理事長的話】25屆
第廿五屆理監事團隊
督考變革 避免過度頻繁
分級醫療ING 衛福部6大策略拚改革(4.15啟動)
讓醫界不再做憨工
有開始 就有改變機會
分級醫療 大醫院冷眼以對
啟用分級醫療 診所多元轉身
居家醫療 看到病之外的人
白袍關懷 攜手抗癌
醫師反空污大遊行
改善空氣污染
塵空
六年經驗分享 肺癌的燒融治療
細胞自噬的機制與可能的臨床醫療應用
醫師也應 學習了解多元性別
醫療糾紛 縮短司法偵辦時程
打破醫院門外的高牆
精準醫學 更精準治療癌症
雪域西行見聞錄之四
銅板美食 老闆兼主廚
滋潤人的必得滋潤在太平洋孤島重拾畫筆
全國羽球錦標賽選拔 攻守激烈 將士用命
 
細胞自噬的機制與可能的臨床醫療應用

文 / 盧敏吉
 
盧敏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感染科
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學科教授兼主任

編按: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細胞自噬」(autophagy)機制研究獲得去年諾貝爾生醫獎。一時間,國際間大家都在問什麼是細胞自噬?細胞自噬對人體有哪些作用?研究細胞自噬能為醫療帶來什麼福音?本刊特別邀請對此主題有深入研究的盧敏吉教授分享新知。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細胞自然的,受調控的破壞機制。
 
此作用是為了應付壓力如飢餓或入侵的微生物,細胞以有次序的降解作用和再循環利用的方式,分解自身不必要或功能異常的結構組件,如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線粒體(mitochondria)、細胞核(nucleus)和核醣體(ribosomes)等,而且這過程能夠裂解大量的胞器,讓細胞獲得足夠的養分,以度過壓力的傷害。

自噬作用更是重要的蛋白質降解途徑,其機制是不同於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此課題相關的研究獲頒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UPS是許多細胞的生理過程中所必需的,包括細胞週期、基因表達調控和細胞對氧化壓力反應;其主要的功能是把不需要或損傷的蛋白質,經由蛋白水解破壞肽鍵的化學反應降解,降解過程產生大約七到八個氨基酸長度的肽,再進一步降解成較短的氨基酸序列,並用於合成新的蛋白質;用此機制以達成調節特定蛋白質濃度,與移除折疊錯誤蛋白質的功能。

 
發現自噬現象的歷史
 
首次是在1962年由Keith R. Porter和Thomas Ashford觀察到的。1963年研究人員研究認知隔離細胞質成為溶酶體(lysosome)的連續三個階段,發現該過程不限於生理損傷情況下,作為細胞材料的再利用,也在細胞分化期間作為處置細胞器的方法,這是第一次建立溶酶體當成細胞內自噬位點的事實。而「自噬」的名稱就是由比利時的Christian de Duve在1963年創造的。

1990年代研究人員由酵母中自噬相關基因的鑑定,找出自噬的機制;Yoshinori Ohsumi和Michael Thumm研究飢餓誘導的非選擇性自噬;Daniel J Klionsky發現了細胞質到真菌細胞質到液泡的靶向選擇性自噬,發現路徑的基因,並統一使用ATG來命名自噬基因,日本的Yoshinori Ohsumi博士因對自噬研究的貢獻,於2016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研究領域快速的增長,ATG基因的知識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來了解自噬的功能。已知自噬參與許多生理與致病機轉,被認為是細胞損傷和衰老累積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免疫防禦功能、神經變性、腫瘤癌症形成、代謝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專門醫學領域,近年的研究與應用都有長足的進展。
 
 
細胞自噬作用是由自噬相關的基因與酶參與的過程
 
已知的自噬機制的過程和途徑有三個,簡述如圖一。



(1)巨大細胞自噬(macroautophagy)是主要的途徑,在破壞的細胞器周圍,蛋白質和脂質形成彎月形的雙膜,然後包圍成囊泡狀的自噬體(autophagosome),與其餘部分的細胞質成分分離,這過程需要如類似泛素的LC3蛋白,與自噬體表面上的脂質磷脂酰乙醇胺(PE)結合,這脂質化的LC3-PE複合物有助於自噬體的閉合。由自噬體攜載被清理的受損細胞器或未使用的蛋白質,通過細胞質,進入與溶酶體(lysosome)融合成自噬溶小體(autolysosome),這過程需要包括SNAREs與UVRAG等多種蛋白參與;自噬體的內容物由溶酶體內提供的水解酶降解,然後降解完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胺基酸,通過滲透酶(permease)的作用,由囊泡被釋放出來,可以回收再利用。

(2)微小細胞自噬(microautophagy)則是細胞質物質,經由溶酶體膜或內吞膜體(endosome)的折疊內陷或細胞突起,直接被吞噬進入,再由溶酶體蛋白酶降解而發生。

(3)輔助蛋白或分子伴侶媒介的細胞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or CMA)是複雜,且不同於巨大與微小細胞自噬。CMA是經由熱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of 70 kDa,hsc70)組裝的複合物所產生的特異性途徑;此路徑選擇性的識別且幫助細胞內,含類似KFERQ五肽基序構造的個別蛋白質物質,穿過溶酶體屏障。經由包含hsc70的辨識,而結合形成CMA-伴侶複合物,進行蛋白質構形解折疊,且移動到溶酶體膜結合蛋白,並在溶酶體hsc70分子伴侶的協助下,以依賴LAMP2A蛋白的方式,轉位跨過溶酶體膜至溶酶體內,再由溶酶體內腔的蛋白酶分解。

自噬作用是由自噬相關基因Atg執行,簡化的描述其啟動機制,是可以由調控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mTOR與AMPK的活性來調節,經由活化的ULK與含括Beclin-1等蛋白的複合體,誘發自噬並參與形成自噬體,開始活化如上述的下游自噬成份。


 
自噬作用與程序性細胞死亡(PCD),如細胞凋亡(apoptosis)是不同的
 
細胞凋亡就是細胞註定要死亡,但自噬作用是取決於細胞內自噬蛋白堆積的程度,選擇細胞的存亡走向;而PCD的機制之一,是與自噬體的出現相關。事實上最近被討論到,死亡細胞中的自噬活動,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求生存的機制,而其機制仍需釐清。

 
營養缺乏會誘導高度的自噬
 
自噬是因應壓力時產生能量(ATP)的重要機制,也可以調整蛋白質和胞器的質量。在飢餓狀態時,細胞可通過自噬作用分解,維持細胞能量水平穩定。在酵母菌中,自噬作用將不需要的蛋白質降解,產生的氨基酸再循環,用於合成存活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當細胞接受到缺乏營養、氧氣等訊息,引發的自噬作用是適應性的反應,可以促進細胞的存活。處於極端的飢餓狀態時,脂肪細胞的成分會開始分解,以提供貯存的能量給予身體利用,維持必要的功能,促進細胞的存活;最終肌肉細胞都會進行自噬作用,以維持身體的代謝功能。在正常和壓力環境下,自噬可以動員不同的細胞能量儲存,如碳水化合物,脂質和鐵蛋白,以提供代謝所需。

在非壓力狀態下,持續進行的自噬,對於細胞內蛋白質的轉換和維持細胞穩定平衡至關重要;而這個功能是自噬與另一個關鍵的蛋白質降解途徑UPS,共同維持的。自噬的蛋白質降解作用,在飢餓細胞中可維持氨基酸的供應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自噬在運動鍛煉期間,促進維持肌肉動態平衡
 
雖然在飢餓期間,自噬是重要的蛋白質分解代謝途徑,但即使在營養豐富的條件下,基礎的自噬作用也被認為是關鍵的細胞內部反應。小鼠研究顯示,經過蛋白質分解代謝途徑,自噬作用提供運動時所快速增加的營養和能量的需求,可能有助於運動的代謝反應,也對肌肉膠原纖維的動態平衡相當重要。也有研究顯示,細胞的CMA自噬,在肌肉收縮時被誘導,辨識了機械損傷的細胞骨架組成,再送至溶酶體處理,此反應是在機械張力下維持肌肉細胞活動所需的。


自噬對於神經和肌肉的保護是特別重要的
 
因為自噬的控制機轉可以去除細胞內聚集的蛋白質,這避免功能異常蛋白質的毒性作用;事實上,當神經元細胞或心肌喪失自噬功能,形成泛素標記的蛋白(ubiquitinated proteins)和包涵體(inclusion bodies)的累積,這是不能經過細胞分裂稀釋的,會導致神經變性和心臟肥大。

自噬作用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骨關節炎的危險也隨著年齡增加。人和實驗老鼠關節軟骨的研究顯示,參與自噬的蛋白質隨年齡減少。自噬在正常軟骨中不斷被活化,是具有軟骨保護作用的;但自噬隨年齡而受損,可以造成軟骨細胞死亡和關節結構損傷。


 
自噬作用是身體免疫力(immunity)的基本細胞生物路徑之一

它可以進行直接降解入侵微生物的作用,也調控多細胞生物其他不同方面的核心免疫作用。包括
(1)白血球細胞的自噬作用,捕捉感染性微生物的自噬降解,其機制為SLR模式識別受體(PRR)的抗微生物作用器,捕獲大分子標的如毒素蛋白質聚合體,通過依賴ATG因子消除入侵的細胞內微生物。

(2)哺乳動物細胞的抗微生物自噬與其他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調節系統有良好整合,其作用受到調節先天和適應免疫的細胞因子和受體的調節,譬如NADPH氧化酶和活性氧(ROS)在沙門氏菌吞噬作用,會同時激活自噬和ROS的殺菌機制。

(3)另一方面,自噬作用控制炎症反應是通過調節先天免疫訊息傳導的作用達成,主要經由去除內源性發炎體(inflammasome)的誘發劑及影響細胞介質的分泌,如減低RLR與干擾素(interferon,IFN)的訊息,抑制第一型白介素(inrerleukin-1α,IL-1α)活化。

(4)自噬也參與適應性免疫的過程,包括抗原呈獻,T細胞平衡,及Th17細胞的炎症反應。

 
癌細胞會利用自噬作用充飢來延長細胞壽命
 
保持細胞胞器的功能,預防胞內毒性廢物的累積,並維持代謝狀態;自噬也可以通過促進血管生成,供應營養物質和調節炎症反應以調節腫瘤維生環境。

腫瘤細胞利用自噬機制,為他們克服營養限制條件和促進腫瘤生長提供了途徑。

因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自噬是促進腫瘤細胞發生、增生與惡性化的,其機制包括自噬會抑制p53腫瘤抑制蛋白的誘導與維持線粒體代謝功能。一般說來,進行抑制腫瘤細胞的自噬作用,是作為抗癌治療的有利策略。

但更進一步的問題和疑慮是,自噬可能會抑制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發炎反應、p62累積和基因組不穩定性,可能也會增加癌細胞的基因突變,使得癌症更加惡化。此外因為自噬對於正常組織是重要的功能,主要限制是如何能夠選擇性的抑制腫瘤細胞的自噬作用,並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傷害。針對自噬機轉,目前還不清楚能選擇哪些有效且有利的標定成份及機制,來治療腫瘤細胞或對哪些亞族群的癌症患者是有效的。


 
神經變性疾病的細胞變異特徵,是在不同的疾病可見到不同的蛋白質
 
甚至有特異性突變蛋白質的異常聚集,從而產生毒性;如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突變,或亨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s Huntington)累積含擴增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的亨廷頓蛋白(huntingtin),這些退化性疾病是在不同的神經細胞內的隔間中,聚集不同階段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引起病理變化。這些疾病與阿滋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退化性疾病的成因類似,都是自噬作用失去清除的功能,導致細胞內代謝物堆積,細胞正常的功能因而損壞。最近以小鼠動物模式的研究,以兩個種類調節自噬機制的藥物,分別作用於抑製mTOR或經由與mTOR無關的路徑,做為這些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在治療策略,值得更進一步深入探討。


自噬不僅僅具有細胞內代謝廢物清除的功用,更是維護組織的正常運作,修復和適應所必需的;之前研究顯示,疾病中的自噬作用,既作為病理破壞機制,又可能作為治療人類疾病的標的
 
雖然自噬缺陷的途徑與多種疾病相關,但現在仍處於開發自噬調節劑藥物的早期階段,經由新式實驗技術的發展,近期已經能夠識別一些小分子調節劑具有某些自噬機制的特異性,作用於如mTORC1、IMPase、class I PI3K、AKT、AMPK等訊息傳導分子;期望更具針對性的自噬誘導劑或抑製劑的開發,能夠成為人類疾病的新型自噬機制治療藥物。





參考文獻
  1. Farré JC, Subramani S.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selective autophagy pathways: lessons from yeast.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6,17(9):537-52.
  2. Frake RA, Ricketts T, Menzies FM, Rubinsztein DC. Autophagy and neurodegeneration. J Clin Invest. 2015, 125(1):65-74.
  3. Gallagher LE, Williamson LE, Chan EY. Advances in Autophagy Regulatory Mechanisms. Cells. 2016, 13;5(2). pii: E24.
  4. Kaur J, Debnath J. Autophagy at the crossroads of catabolism and anabolism.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5, 16(8):461-72.
  5. Shibutani ST, Saitoh T, Nowag H, Münz C, Yoshimori T. Autophagy and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 Nat Immunol. 2015, 16(10):1014-24.
  6. White E, Mehnert JM, Chan CS. Autophagy, Metabolism, and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5, 21(22):50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