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制PM2.5 醫未病之病
臺中醫界之光 醫心護臺灣 防疫耀全球
社團法人臺中市醫師公會 醫療奉獻獎暨 第一屆青年醫師獎頒獎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表揚防疫有功人員
健保大鍋飯 隨時都會爆鍋 五大醫院團體聯手自救找出路
最︱夯︱景︱點 不漏勾
我的船長 敬悼周明仁董事長
緊急救護爭分搶秒 伸展到每輛救護車上
數位2022新醫境 防疫、醫病管理、疫苗護照、醫學教育、線上學習都在其中
CRM量身訂做 醫病互動由AI管理
VR新視界 醫學教育大翻轉
虛擬解剖教室 VR教學 讓醫學生有重覆練習機會
後疫情年代 國際間將靠疫苗護照流通
全面防疫 中榮啟動智慧科技
健保醫療畫重點 請多配合勿逾矩
保障就醫安全 加強公安稽查
臺中走春 藝︱文︱報︱報
年假追劇 白袍影集最懂你心
達文西 耳鼻喉頭頸部手術如虎添翼
《2021癌症防治彙編》 嶄新知識 癌症防治尖端觀念
COVID-19 日本抗體 雞尾酒療法 經驗分享
新冠肺炎 口服新藥大盤點
打呼 莫輕忽 從stanford睡眠醫學進修 到跨科整合客製化精準睡眠醫學團隊
女醫師的機智骨科生活
泌尿科女醫可以強悍同時優雅
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
加密貨幣,泡沫或真實? 元宇宙興起 加密貨幣可能長存
一日單攻 玉山入懷 愛上登山 一發不能自己
臺中市醫師公會 10大社團 招募同好共行
 
緊急救護爭分搶秒
伸展到每輛救護車上

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
三十年前,大家認為急救是醫護的事
文 / 陳倩姿      圖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蔡明哲 彰化人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
專長︱消化外科、急診醫學、創傷、公共衛生、災難醫學、流行病學、國際人道援助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


大街小巷救護車鳴笛眾車讓路,因為大家知道,車子裡正在進行著與死神搶人的急救,三十年前把病患護送到醫院,可以說是打火弟兄的「兼差任務」,但救護車內病患的生死關頭,就在途中幾分鐘裡,要把這樣的兼差變成專業,要有人推動訓練、催生立法,使臺灣爭分搶秒的緊急醫療救護,從醫院的急診室伸展到每輛的救護車上!

聽到救護車鳴笛聲  觸動三十年前往事
雖已擔任到中山附醫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蔡明哲每每聽到呼嘯而過的救護車,由遠而近或由近而遠的鳴笛聲,內心都這樣告訴自己:「對的事情一輩子做一件就夠了!」他對臺灣緊急醫療的貢獻,已贏得醫界尊稱為「急診先鋒」,所有的心血都寫進臺灣緊急醫療的演進史頁裡。
119黃金救援,已是琅琅上口的字眼,但過程卻是無數心血的投入!時間倒回到1991年,蔡明哲從一般外科轉任成大醫院擔任急診室主治醫師,那個年代醫院的急診部門被稱為「菜鳥醫生」新兵訓練所,認為醫師缺乏訓練,誤診時有所聞,蔡明哲當然很不服氣,但要改變這樣的社會觀感,就得從根本做起。

推動緊急醫療  第一天授課心涼了一半
蔡明哲看到急診和外傷醫學有很大改革空間,捨棄收入豐厚外科,進入當時尚未發展的外傷急症領域。當時,成大醫院正好有一個訓練消防人員到院前急救的國家級計劃,蔡明哲接下這個任務,前往美國接受短期緊急醫療救護訓練,這看似因緣際遇的偶然,但所有的偶然必是天命的賦予,還得要有特定的個性催化,才會有必然亮麗成果的呈現。
從美國受訓返臺,蔡明哲著手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那個時候臺灣社會完全沒有到院前急救概念,大家認為那是醫生護士的事」,他興沖沖擬計劃預算、編寫教材,完全沒料到等待他的是一堵排斥的高牆。第一天授課,蔡明哲望著台下坐著的不是快退休的、就是腳斷、手折的傷兵,他的心涼了一半。原來消防隊不明白政策原意,各單位派出不適合出勤人力虛應故事,他沒想到第一件工作就是忙著消除學員的反感和排斥,這讓他學到行動前充份溝通之必要。

心血沒有白費  「緊急醫療救護法」立法
幸好獲得當時消防隊長吳明芳認同支持,蔡明哲努力教課、細心呵護這棵親手栽種的幼苗。課程結束後,他持續帶著點心到消防隊單位喝茶搏感情,也做技術補強及維護醫療水準,十多年下來,蔡明哲不停到各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分享美國經驗,培育許多緊急救護種子人才。1995「緊急醫療救護法」立法,這些一路摸索出來的經歷被寫入正式救護系統,進而催生了「臺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八十年代後期急診逐漸受到重視,蔡明哲體察到急診臨床治療靠個人力量有限,「若有一個體系讓許多人一起投入,可以救更多的人。」他看到更完備組織的必要,鑑於建構全新體系需要專業分析、數據和規劃能力才能說服有政策影響力的人一起投入,蔡明哲四十歲和年輕學子同堂考GRE,1998年申請至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公衛碩士,隔年拿到學位回國,這一年苦讀學習,即將因為921災難應變救援需求很快有派上用場機會。

九二一強震襲臺   成立臺灣災難醫療救護隊
1999年世紀強震襲擊臺灣,幾乎每間大型醫院都跳下來認養災區緊急救護,隔年衛生署成立國家級「臺灣災難醫療救護隊」(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南部交由成大醫院負責,時任急診部主任蔡明哲擔任召集人,再度參與醫療系統在緊急事件及災難發生後的權責內涵規範。練兵幾年無用武之地,實戰機會卻來得突然。
2004年南亞海嘯發生,臺灣決定派出緊急醫療救難隊協助,由臺大和成大合作組醫療隊。由於時間倉促、當地情況混亂不明,風險完全無法評估,蔡明哲接到指令,他沒有猶豫,整齊裝備帶著十一人隊伍抵達印尼展開醫療工作。多年後回顧,當時出發前都不敢通知媽媽的災區救援行動、急診生涯堅持不輟的救援動力,原來當年蘭大弼醫師埋下的種子已悄悄萌芽。
蔡明哲回憶說,他就讀大學中山醫學院(改制前)時,因為加入校刊社團而有機會採訪蘭大弼院長夫婦和羅慧夫醫師,並擔任傳教士醫師龍得樂(Robert Long)的翻譯,這些醫界前輩放棄母國優渥收入和生活來到亞洲小島行醫,無私情操和沒有架子的溫暖對話深深感動他,「原來做為醫師不只有賺大錢,醫療真的可以改變人的生活」,行醫奉獻的種子在心中埋下,卻在打造臺灣緊急醫療體系時,而萌芽成樹。

充實急診部住院醫師  開啟良性循環
三十年來,臺灣的緊急醫療救護(EmergencyᅠMedical.ᅠServices,簡稱EMS),或稱到院前照護(pre-hospi-tal care)制度建立,蔡明哲無役不與,他致力將醫療專業延伸到醫師之外的救護人員,讓臺灣的救護技術與歐美並駕齊驅。如今消防隊員都能在現場執行救命措施、隨處可見ᅠAED, COVID-19疫情期間緊急醫療救護操作指引,都是令他相當欣慰的進展。
2010年蔡明哲成大退休後,回到母校中山附醫擔任急診部主任,希望把行醫經驗與學弟妹分享。他回憶剛回到中山附醫擔任急診部主任,發現急診部沒有住院醫師,了解原因竟是醫師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做現場教學,「如果不培養新人,十年二十年後你的工作要交給誰?」他問主治醫師。
全盤思考後,蔡明哲擬定二個行動方案。首先每天上午八點十分晨會,由當天輪值夜班的主治醫師負責分享急診案例,蔡明哲每天準時出席聽課,「你累沒關係,就由主任幫你上課!」頂住主治醫師的反彈,固定教學課及和學生的互動慢慢帶起學生學習熱忱,更多學生八點來急診參與學習分享,也開始有人投履歷,這讓教學的醫師更投入,開啟了良性循環。

自喻搭舞台的人  回到母校接掌總院長
醫療專業講究一門深入,蔡明哲走的路卻有如聚焦疊加,他從外科醫師專業基礎,投入緊急醫療救護、災難醫療救援、國際人道救援,選擇的永遠是生命優先的本質。他說,急診人需要好體力,要有急公好義、願意為弱勢發聲的精神,急診醫師是一種修行的工作。從當年在成大急診被派往美國受訓,這一走就是30年,他的經歷足以寫下一部臺灣緊急醫療救護史。
如今再回到母校接掌總院長職務,他定位自己是「搭舞台的人」,為醫學中心所需的臨床、教學、研究人才搭建聚焦舞台,「人才是醫學中心最重要的資產,未來十年將掌舵中山附醫的人才現在就得培植。」蔡明哲期盼能傳承母校學弟妹他當年所受的傳教士醫師精神感召,以行醫奉獻社會和人生。


圖說
1. 蔡明哲為緊急醫療種子教官課程。
2. 2004年南亞海嘯,臺灣派出緊急醫療救難隊協助,醫療團由臺大及成大醫院組隊,蔡明哲擔任隊長。出發前夕當時的衛生署長陳建仁特地前來送行打氣。
3 中山附醫美食街明亮時尚,是師生和醫護最佳元氣補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