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
全國唯一醫療糾紛互助金
政策探究 
開放流感快篩 診所見繩驚蛇
非誠勿擾
政策探究 
健保回生 先讓診所活命
臺北市與臺中市醫師公會締結金蘭
增購新會館 提升服務
醫林人物 
呂宗學-跨領域整合健康大數據
國際視窗 
WHO戰場 還是在國內
白袍下的Second Life
醫林人物 
世界級空手道家 也是投資高手
每個人心裡都有 一畝田
劉彥山 跨界玩音樂
旅遊的存在感
防癌協會 
停經後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
失智症≠記憶不好 
診斷失智症 要看腦部病理變化
不對症下錯藥!? 少子化的處方
上網行不行
醫林短波 
榮伯特機器人 中榮人氣王
瞭解兒女 紓解二代間的壓力
玉山義診 遇見行醫初衷
減重 功能營養醫學
PGY醫師社區照護初體驗
醫糾與法律 
遏止醫療暴力 法律規範日臻完善
父女的幸福櫻花假期
表演藝術 在臺中歌劇院翻轉
公會活動 
高桿競飆 美技切磋
公會活動 
少年ㄟ,手下留情!
公會活動 
文化饗宴 歲月多了些風華
 
瞭解兒女
紓解二代間的壓力

圖 . 文 / 卓良珍


 
【編按:孩子過不去人生關卡而選擇輕生最傷父母心。現代社會父母忙碌,等到發現孩子行為有異,二代間衝突上演,最痛的是「再也回不去了」之憾。理解和溝通對現代父母而言是必修課,愈早愈好。如何見微知著摸著孩子的心,本刊特邀請代間溝通專家、著名精神科醫師卓良珍專業分享。】

原始社會的生活單純,兒童時期即可從父母親的生活體驗中逐步去學習,以獲取成年期所需要的各種知識、謀生技能、生活習慣和思想態度。只要他們的生理發育夠成熟,便能夠順利地進入成年期階段,所以青少年期極為短暫。然而,近代科學文明的躍進,成年人所需要具備的,已經無法在兒童期就獲得,而必須賴於青少年期繼續有計劃地學習和準備,因此青少年期延長了,重要性也增加了。


 
【國中生】
矛盾、風暴的少年期
 
少年期的孩子,春情與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心理的成長比不上身體的快速成長。同時人際關係擴大,身心活動範圍增加,他們對於各種新鮮環境覺得好奇、緊張與刺激;遇事常會猶豫不決、驚慌失措、或魯莽瞎撞。他們竭力地想做好事情,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處處遭挨罵、碰釘子,形成自卑、無能、恐慌,而不得不倚靠父母才能夠生存。
 
 
父母的體貼被認為是侵犯
 
他們正處於「依賴父母」與「爭取獨立」矛盾心理的過渡時期,於是發生了想從家庭權威者的管教約束的桎梏解放出來的行為──青少年期的風暴(adolescent turmoil)。他們盡全力去表現他們已經長大了,凡事喜歡自作主張,不歡迎父母的教導,要自己當老板管理自己。父母的體貼被認為是侵犯;愛心的幫助被認為是干涉;關切認為是哄小孩;勸告認為是打官腔。

 
表現英雄氣概的獨立性格
 
他們一心一意想要自治、獨立、不要人管。因此原先是乖巧、安靜、順從的孩子,變得反抗、攻擊、挑釁、或無理取鬧;原來很勤勉用功、聽話的學生,會疏忽功課、逃學或蹺課;本來謙恭、溫文有禮的孩子,變得粗魯野蠻;一向是誠實坦率、備受父母信任的孩子,變得鬼鬼祟祟,虛構故事的捏造者或撒謊者。

有些孩子甚至表現出過份的攻擊與競爭的態度或愛出風頭、擺弄姿態,以及諷刺的或反抗社會的不良行為等。象徵著他們欲從家庭的權威者掙脫出來,表現出擁有英雄氣概的獨立性格。


 
 
【高中生】
認同掙扎與認同危機的青年期
 
屆此時期的青年人,大腦發育已經完成,抽象思考等形而上學的觀念逐漸成熟,所以很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如何?往往會自問:「我是誰?」,四處尋求自我,努力地想要找到自己的真面目。雖然會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想證明自己是個有信心,有能力的人,但是內心卻非常矛盾,了解自己是個缺乏信心,毫無辦法的人。

 
猶如漂泊在汪洋中的孤舟
 
他們承蒙多方的鼓勵與諄諄善誘,知道父母、師長們將尊嚴、榮譽、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身上,期待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棟梁。然而他們卻無法確定自己將來要作什麼,對於前途感到空虛渺茫、孤單寂寞、徬徨無助……猶如漂泊在汪洋中的孤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也無法靠岸般地無可奈何。本來這應該是個充滿朝氣與希望的年齡,但他們所感受到的卻是個充滿著灰心失意,軟弱無助的年齡。他們了解到別人要他們作什麼,自己也企望能夠作點什麼,付出點什麼,但是他們卻無法做出什麼。

 
拼命在追尋所認同的偶像
 
由於現實環境的壓力,他們害怕自己將來只是個庸庸碌碌的人,所以面對鏡子想模仿父母親或心目中所景仰的人物。於是乎拼命在追尋所認同的偶像,同時也極力追求著浩瀚人生的方向與目標,關心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時候他們必須面臨選擇,決定這一生是投注於獲取財富、權勢地位、或是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業,以利他人為目標,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女青年扮演角色的掙扎
 
女青年另有掙扎自己所扮演的女性角色,是應該留在家裡當個賢妻良母,或外出謀職成為職業婦女,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同時她們必須在學校裡、工作上追求成績跟男性競爭,還有對下一代的責任──如何養育小孩。假若心目中的父親或所認同的偶像(例如狼師)的思想品格、生活言行等出了差錯而令他們感到失望或厭惡,他們就會拋棄所認同的對象,而在這種彷彿失落了自我的心理狀態下,會埋怨這世界沒有真理、愛心、道德與價值的存在而灰心喪志,感到人生乏味,生命枯燥,生活缺乏意義,心靈漂泊不定,喪失安全感與歸屬感,眼前一片茫然與空白,而產生所謂的「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這個時候也容易誤入歧途,自暴自棄,或產生憂鬱症等。



 
分離焦慮感
兒女需要安全感、愛與被愛等
 
高科技的資訊時代,人們都過著緊張、忙碌的生活,人情也愈來愈淡薄。整個社會、家庭愈來愈重視物慾而忽略了兒女們所需要的精神生活。父母下班後,經常迷戀於電視機、手機,或交際應酬,通宵打牌,缺乏跟兒女溝通的機會,冷落了孩子,使得兒女感到被父母所忽視,再次經歷到「分離焦慮感」的痛苦。
漸漸地這些被忽視的孩子就會消沈、沮喪,而這些孩子往往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護,便會藉著不良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懷與注意。倘若父母依然疏忽他們,則不良的行為就會變本加厲,他們想既然沒有人愛我,那我何必愛自己呢?終於演出自暴自棄、慢性自我毀滅的行為,因為兒女需要安全感、愛與被愛、歸屬感、自尊心與價值感等。

 
補救之道
不溺愛不嚴苛的管教方式
 
根據羅賓氏的發現,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並非百分之百無法拯救,事實上,這些在青少年期有不良行為表現者,往往約有四分之一強,到了成年期,還有社會病態人格的行為問題。補救之道,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在管教上有無缺失,過份的放縱溺愛或保護,都是不好的,什麼事都替他弄好好,孩子就會如生長在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遇挫折就將一蹶不振;而過份的嚴厲,只給他目標,沒給他道路,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也無法體會出父母的關愛;而這樣子不行,那樣子也不行的矛盾束縛(double bind),此三種不適當的管教方法都容易導致孩子感到茫然恍惚、無自我地位、無主見、進而阻礙了孩子人格的發展,懷疑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他們通常不明是非,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錯;「我真差勁,我太無能」,終會使他們產生羞恥感,罪惡感。他們常會因惱羞成「怒」而產生「恨」及「敵意感」,投射出去造成疑心、好論斷、好批評、不滿現實的妄想心理;內射成自甘墮落、傷害自己的憂慮心理;反作用則成傲慢、驕傲的誇大心理;以及抵銷作用或孤立作用形成躊躇不前,畏懼退縮、懦弱呆滯的強迫心理。聖經上提示人類,上帝所愛的祂必管教,並且必讓受管教者承當得了,且為他開一條出路來,「祂打破又纏裹,祂擊傷又用手醫治」,這是最適當的管教方法。

 
鼓勵孩子
協助兒女尋得真實可靠的認同
 
父母平日應多跟兒女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與行為的關係,例如「錢」代表愛與價值,偷媽媽的錢往往象徵著欲需求母親的愛,來肯定他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安靜下來傾聽他們訴說心語,有人了解他們,且願意幫助他尋求到充實自己的方法,以及了解處世待人的經驗和對事物的價值觀,對工作的信念和人生的目的等。

同時父母也應該培養孩子的正當娛樂、運動、以紓解其身心壓力、昇華其進取心、發洩其攻擊慾,使其精力轉移到建設性的事物上,鼓勵孩子參與合適的社團活動,像教會的青少年團契或救國團、YMCA的寒暑假活動。關懷而不監視、開導而不轄制、勸勉而不斥罵,扶持而不藐視。父母切勿以個人偏狹自私的理想去塑造孩子,而應該看重年輕人的意見,依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所選擇的道路,給予正確的指引使其尊重生命,謙卑順從,發揮潛力貢獻人群。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帶領他們抓住真實可靠的信仰,使他們一生受用不盡,這才是協助兒女尋得真實可靠的認同對象的最佳途徑。

 
自由意志
給他機會發揮內在潛力
 
妻子需要有丈夫的疼愛憐惜才會變得漂亮,孩子需要有父母師長的關懷愛護才會長得聰明。

「期待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你給他有多少的信心而是你對他有多少的信心;給一個人最大的恩惠,不是你教導他什麼(是一種恩惠,但不是最大的恩惠),或是你給了他多少東西,而是你告訴他、提醒他自己有多少的東西,以及發掘他的潛力是什麼,並給予他機會去發揮他的內在潛力。」

然而,人類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不同於動物,因為人有自由意志來選擇與決定他自己的行為,並且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歸咎於父母或環境。人類有朝向自我實現的驅迫力,不受潛意識本能的原始衝動或外界環境的刺激所控制。人好像個演員,能夠操縱自己的前途命運,以及改變他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