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維適應新時代
中興大學後醫系 水到渠成 校長薛富盛: 積極結合在地醫院,產學互補培養仁醫
物理治療師法修法 可能造成立法紊亂
支援偏鄉離島醫療 望安七美周末假日門診初體驗
賀! 中國醫藥大學林昭庚講座教授 臺中市醫師公會顧問 林昭庚 榮獲中研院院士
疫情衝擊基層 診所轉型
診所轉型 從微調到團隊作戰
掌握核心能力 彰顯顧客價值主張 我的診所 從雜貨店變成專賣店
經營診所不二法門 與政策同行
診所新藍海 小草在疾風中蛻變
COVID-19戰疫 我在最前線
親愛的Baby 這裡不是外太空 記新冠肺炎陽性確診產婦生產
長新冠 染疫住院者居多 只是感冒嗎?淺談新冠後遺症
來診量暴跌 耳鼻喉科迎戰病毒大作戰
2022世界頂尖科學家排行榜出爐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明奇院士排名臺灣第二
施打新冠疫苗 心肌炎副作用仍罕見
診所醫護做好防護 病患更安心
前線防疫有愛無懼
卵巢癌治療的新境界
次世代基因定序 減少癌症無效醫療
斷食善終愛的極致是放手
2022臺中市醫師公會 高爾夫球 錦|標|賽|報|名
醫學窄門決戰面試? 別緊張 模擬考官來幫忙
疫情當前 幽默是心靈抗體
9/1~9/30 醫師公會美展聯誼社 年︱度︱美︱展
見山是山 程代勒找回對水墨初心
子女教育 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走讀高雄 在疫情嚴峻下 另類旅行
 
診所新藍海
小草在疾風中蛻變

文 /陳倩姿   編輯部

將近三年疫情,民眾戴緊口罩、遠離醫療院所,許多基層診所深受衝擊。誠然,危機就是轉機。困局中,有些診所加入政府抗擊疫情行列,有些診所離開溫室、深化專業,加入慢性病共同照護方案,抓住趨勢和政策方向。在既有的專業基礎上轉型,成為許多診所努力的目標。
「轉型」,是今天所有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從盤點優勢定位、人力配置、薪資結構、數位更新…等,每一項都刻不容緩,尤其首當其衝的是數位醫療趨勢的衝擊。



疫情翻轉醫界生態  醫師開鏡頭問診
在今年五月以前,大概沒幾個人會相信在家開鏡頭就能看醫師、掃QRcode就能領藥情形會成為看診日常。臺灣的診所三、五步就一間,密集度高、速度快,除了偏鄉及居家照護者外,根本沒有遠距醫療的需求,但是疫情讓這個情況一夕翻轉,根據商業周刊報導,一紙法令鬆綁讓全臺灣1.3萬醫療院所加入開鏡頭行列;截至六月底臺中市醫師公會就有716家提供遠距服務,佔全部醫療院所七成之多。「在家看醫師」成為生活新體驗。
這場疫情,讓大家習慣拿起手機掃瞄QRcode、上網預約疫苗注射、打開視訊鏡頭找醫師,數位醫療毫不費力的進入生活,不僅迫使民眾改變就醫思維,診所也導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服務。臺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曾崇芳說,許多診所以前沒有施打預防針的服務,新冠疫苗開打,加入政府抗疫行列的診所,因為疫苗施打、確診者居家關懷等需求帶來全新服務。
基層診所與時俱進打開全新量能,這股量能隨著數位新科技,將持續帶來遠距衛教、遠距診察和多元照護服務。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的診所,經歷來診量暴跌及施打疫苗、視訊診療服務,他認為諸多醫療新科技的應用,將會模糊醫院與基層的界限,未來也更能凸顯基層醫師的角色。


從自身專業出發  診所尋找安身新藍海
除了因疫情爆發而至的全新服務外,COVID-19也讓原本乏人問津的慢性病照護方案顯現藍海價值,另外有一批人在疫情衝擊中,發現「原來基層診所的慢性病照顧可以這樣做」,他們以深化專業重燃熱情,「轉型」尋找安身新藍海,努力通過考驗浴火重生。
基層診所要如何轉型?風險如何?內科醫師杜伯村以自己「慢性病照護投入」分享經驗,他說,「轉型不是自廢武功,而是增加技能包,開外掛程式,讓原本就已經有基礎的基層診所擴充照護的能力與守備範圍。」一樣的病人,他從更長遠的視角、用無限賽局的思維觀點,提供患者更持續性與連續性的慢性病照護服務。
同樣是內科的張延亙醫師,則在這波疫情中決定掌握核心能力,把原本什麼病都看的診所,從雜貨店變成肝膽胃腸專科品牌。張延亙指出,診所要從紅海脫困,「找出市場區隔,不要想留住所有的病人,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目標客群才是重點。」他們從自身專業出發,加入慢性病共同照護方案,走出一條清晰的轉型之路。


轉型決心是關鍵  持續吸收專科新知
在疫情催化和eHealth(數位健康)潮流下,基層診所醒悟過去守株待兔、歲月靜好的經營模式一去不回。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應用,加上高齡社會趨勢,將更加速推動臺灣精準健康照護服務。
「不改變無以為繼」,曾崇芳理事長為如如不動的診所感到憂慮,他心急的說,煮青蛙的水溫已快速上升,基層診所必須走入社區,不能謹守診所服務範疇,必須擴展自己診所的社區服務量能。
無可避免,轉型之路也充滿挑戰,基層診所要涉足慢性病共同照護領域,可近性、服務親切及收費較低是優勢,然而相較耕耘多年、擁有完善慢性病照護團隊及多元服務、設備儀器強大的醫院,基層診所需要更精準找出經營優勢。「與其等待醫院把患者下轉,基層診所可以先從充實自身的實力做起。」杜伯村醫師的經驗,基層診所談轉型,醫師專業、設備、共同團隊和持續吸收新知缺一不可,決心則是關鍵。
張延亙醫師的經驗則是,在轉型過程中要能挺住舊有的急性患者流失的焦慮,「不要想留住所有的病人,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目標客群才是重點。」終究,在醫療領域,專業及服務才是王道。


看病不再匆匆忙忙  醫院不必忙衝量
2017年衛福部風風火火端出六大策略拚醫療分級改革,《臺中醫林》94期專訪健保署長李伯璋,署長的施政目標是「讓醫界不再做憨工」,能夠不做憨工,就是不再衝量殺低點值,而落實分級醫療則是降低衝量的途徑。
過去,一談到分級醫療,醫院擔心的是「我下轉的病人,能得到好的照顧嗎?基層診所有足夠的『量能』來承接慢性病患照顧嗎?」如果,慢性病患都能透過基層診所就近獲得良好照顧,因而能避免惡化致失能加劇的風險,除了大大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外,醫院也能拉高點值,專注投入急重難罕領域及研究教學工作。基層與醫院,合作比競爭重要;政府落實政策比華麗口號重要。畢竟,政策對醫療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期待有一天,看病不再是匆匆忙忙、醫院不必再忙衝量、壯大基層不只是口號,臺灣的「淺層醫療」成為歷史名詞。基層診所已經啟程走上專業轉型之路,準備好從溫室轉身疾風勁草。



BOX
疫情推動臺灣 遠距醫療法規鬆綁
2020/12/29
遠距醫療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全臺民眾都可遠距看診,期限至指揮中心解散為止


2022/03
未來再開放項目︱現有項目外再增加
❶長照  ❷居家醫療  ❸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  ❹慢性病照顧
❺受限空間、地理就醫及國際醫療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