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圖˙文 / 陳倩姿   編輯部

 
2010年我到上海參觀世界博覽會,彼時歐美先進國家及亞洲四小龍的國家館,無不以最先進科技包裝地域文化特色展現國力,生活日常如科幻般聲光炫目展現,例如,智慧家庭、無人商店、遠距辦公、健身手環...,真實虛幻交錯有如置身未來。當年讓人發出”Wow!”驚嘆的未來概念,今天不僅實現,而且普及生活中。
就在3月25日,行政院通過增設新部會–「數位發展部」,等立法院審議通過,半年至一年內正式掛牌上路。這支國家數位隊伍編制竟然高達上千人,而成立才七年的科技部將走入歷史,由此可見數位潮流變化之速,連強調穩健前行的國家部會都必需隨之靈活調整。雖然,取代人類的「強AI」還在科幻階段,但是能夠學習、分析歸納和修正的「弱AI」及穿戴型的「輔助AI」浪潮正席捲而來,醫療院所紛紛以智慧科技和民眾展開溝通對話。


未來醫療型態  醫院提前與民眾溝通
臺中榮總的「未來診間」有如一間透明的電話亭,脫下鞋子進入無人診間跟著指示操作啟動掃描,大約五分鐘,身體訊息查驗及數據分析出現在銀幕上,提醒身體狀況相對應可能發生的病徵。有別於傳統展覽館獨立空間形式,臺中榮總打造的「願景館–未來e療部」就在人來人往的開放通道上,讓路過民眾與科技不期而遇,通透過AR及VR趣味體驗傳達未來醫療型態。
去年底台中元保宮二樓出現「智能健康促進中心」掛牌,數位化的檢測儀器沿著房間牆面排排站,儀器包括互動裝置及難得在醫院外看到的步態分析儀。信眾來拜拜順便「玩」互動儀器,一圈下來,身心狀態分析結果已經出來,報告還能上傳個人手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社區衛教,讓AI與醫藥之神保生大帝結盟,與神同行共同照顧民眾健康。


輔助AI科技  醫界與產業聯手創新
資料上傳雲端共享方式落伍了嗎?今年元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再度與科技產業華碩攜手合作,為電子病歷打造更安全使用環境的共享平台,各醫院原始資料不必移出醫院,由AI統一分析整理後,第二層資料上平台享加值應用。
穿戴型或輕巧的輔助AI在科技產業與醫界聯手下創新日日新,工研院耗時2年研發手持式超音波影像掃描儀,醫師只需透過Wi-Fi將手機與掃描儀連線,就能隨時隨地、快速替病患進行超音波檢查,目前臺大醫院正在進行臨床測試。各種身心狀態的檢測系統、電波儀器創新,隨著數位科技進步落地應用,並逐漸進入正規醫療體系帶動服務需求,遠距醫療便是近例。


政策上路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2021年是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目前雖然暫限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三科,急診會診則不限科別,居家醫療、長照服務未來有望納入給付。在收費機制確立後(目前診療1人次給付500點),遠距醫療將由場域驗證走向應用,政策上路,醫院亦將加速數位轉型腳步。

依據AI演算 被核刪難申覆
智能醫療興起,AI成為醫療強大幫手。但是,在台灣健保制度下,醫師如以AI決策和大數據分析為依據,對於健保署核刪結果,醫療院所如何申覆?當「演算法進入醫療臨床決策時,醫師臨床專業裁量空間受到影響」,如果因為AI衍生醫療糾紛,責任歸誰?演算法挑戰現行醫療法制,本期臺中地方法院法官陳學德庭長法律觀點不能錯過。

推動數位轉型  青年世代是主力軍團
影像判讀取代大規模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及診斷已是現在進行式,未來,與臨床流程結合、在醫療教育擔綱重任、大眾健康維護等領域,智慧醫療無所不在。台灣半導體科技傲視全球,結合高水準醫療品質及健保體制完整大數據,強強聯手發揮科技與醫療相搭乘的優勢,讓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鐵口直斷,智慧醫療將是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和所有的產業一樣,未來,醫療院所競爭力將與數位轉型息息相關,推動數位轉型執行,青年世代是主力軍團,截至2021年3月底,本會會員4,447人,45歲以下會員佔總數53%,共有2,345人。臺中市醫界科技力曾讓健保署中區業務組長李純馥在參觀今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驚艷讚賞,人數佔比過半的年輕會員讓臺中市醫療院所數位轉型更有底氣和衝力。
不過,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的接觸溫度、醫師的同理心關懷仍是科技無法企及、取代的本質。


圖說:
1. 臺中榮總「願景館」開放式設計在院內通道上,讓路經的民眾和科技不期而遇。
2. 臺中榮總的「未來診間」用科技和民眾溝通
3. 元保宮寺廟二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健康促進中心」與神同行